此等一切支,佛為智慧說。

故欲息苦者,當啟空性慧。

前面的發心、靜慮等一切學處,皆是佛陀為了真實智慧而說。因此,想要息滅一切煩惱痛苦的人,應當精進引生空性智慧。

世俗與勝義,許之為二諦。

輪涅所攝的一切法分世俗諦與勝義諦,這是佛法中所認許兩種層面的真實。

勝義非心境,說心是世俗。

勝義諦不是二取執著分別心的境界,心及心所之境,被稱為世俗諦。

世間見二種:瑜伽及平凡。

瑜伽世間破,平凡世間者。

復因慧差別,層層更超勝。

抉擇二諦的世間有兩種,已得寂止勝觀的瑜伽士和未得之平凡世人。其中瑜伽士,能破遮一般凡夫的觀點;而瑜伽士中,又因通達空性智慧差別,上上者能超勝諸下下者。

以二同許喻,為果不觀察。

或有人反駁說:許一切法無實的瑜伽世間怎能破斥平凡世間的見解呢?答曰:以二者共同承認的比喻即可成立。又問:若諸法無實如幻,則布施學道又有什么用呢?答曰:這是為得果之必要,不觀察而說也。

世人見世俗,分別為真實,

而非如幻化,故諍瑜伽師。

世人現見世俗諸法,便分別計執為真實存在,而不認為是如幻化一般的虛假現像,所以與瑜伽師發生諍議。

色等現量境,共稱非智量;

彼等誠虛偽,如垢謂淨等。

以根識現量成立的色聲等境,是世人共同以名言分別施設而非理智量。這些現見境都是虛假計執,就像不淨身體而被世人稱之為洁淨可愛一樣。

為導世間人,佛說無常法;

真實非剎那。豈不違世俗?

問:若色等諸法無有自性,則佛陀在經中所說的諸行無常,豈不是成無理嗎?答:為了引導世間人打破常有執著,佛才在經典中宣說了無常教法,然而在實相中,諸法既非剎那,也非常恒。問難:如上所述,無常不是勝義,另一方面無常難道不也是與世俗相違嗎?這樣一來,無常既非勝義,也非世俗,你們的觀點有大過失。

瑜伽量無過。待世謂見真,

否則觀不淨,將違世間見。

中觀師之瑜伽量無有此過。若觀待世間名言諦則可說,見到無常就是見到了真實,但這並不能說無常即是勝義,否則就像修不淨觀的瑜伽師,觀見女身不淨時,難道不是遮破了世間人的女身洁淨之宗嗎?

供幻佛生德,如供實有佛。

有情若如幻,死已云何生?

問:既然一切皆如幻無自性,供養如幻之佛如何能生功德呢?答:供養如幻佛陀可以生出如幻功德,就像你們主張供養實有佛能生實有功德一樣。問:如果有情如幻不實,如同幻化人,那死后怎么會再投生呢?

眾緣聚合已,雖幻亦當生。

云何因久住,有情成實有?

答:只要眾緣聚合,縱然虛幻,有情仍會不斷轉生。問難:雖然如此,但幻化者總是在短時間出現,而有情自無始以來一直流轉輪迴,因此二者不可能相同。答:怎么會因為生命假相存在時間長久,而使有情成為實有呢?

幻人行殺施,無心無罪福。

于有幻心者,則生幻罪福。

幻化的人殺幻人或行幻施等,因無有發心,所以沒有罪福。但是,有如幻之心者行殺施,則會生出如幻罪業或福德。

咒等無功能,不生如夢心。

種種因緣生,種種如幻物,

一緣生一切,畢竟此非有。

此等幻咒等物無有緣生如夢心識的功能,故幻人無心。要依種種不同因緣,種種如幻事物才能生起,而單一因緣產生一切現像,這種情形絕對不可能存在。

勝義若涅槃,世俗悉輪迴,

則佛亦輪迴,菩提行何用?

聲聞:如果說世俗諸法于勝義中為清淨涅槃,而世俗一切法皆屬輪迴,如此則輪涅同體,而佛陀亦應轉于輪迴,那樣為得佛果而修持菩提行又有何用呢?

諸緣若未絕,縱幻亦不滅;

諸緣若斷絕,俗中亦不生。

中觀:並非如是,如果各種因緣尚未斷絕,那么幻像等縱然虛幻,也不會消滅;如果各種業惑因緣斷絕而入了離垢涅槃,那么在世俗中也不會產生輪迴幻像。

亂識若亦無,以何緣幻境?

唯識:如果一切法無自性,連迷亂識也不存在,那么以何法去緣取幻境呢?

若許無幻境,心識何所緣?

所緣異實境,境相即心體。

中觀:如果你們唯識宗不許虛幻外境,那心識又以何為所緣境呢?唯識:心識所緣非實在的外境,一切境相即是心識本身。

幻境若即心,何者見何者?

世間主亦言:心不自見心,

猶如刀劍鋒,不能自割自。

中觀:如果幻境即是心識本身,那么是誰看見誰呢?世間唯一怙主——佛陀在《寶髻經》中說過:自心不能見自心,就像刀劍鋒刃不能自己割自己一樣。

若謂如燈火,如實明自身。

燈火非自明,其無暗蔽故。

唯識:就像燈火能同時照明自身和外境一樣,心識同樣也能明了自身及所現境相。中觀:比喻不成。燈火本身並非自己照明的對像,因為它本來就沒有暗蔽。

如晶青依他,物青不依他;

如是亦得見,識依不依他。

唯識宗:如水晶的青色必須依其它緣才能映現,但青琉璃的青色卻是本具,並不需要依靠它緣;同樣,我們也能看出:某些心識需要依靠他緣成立,而自證分則不需要。

非于非青性,而自成青性。

中觀:此喻亦不成,因為青琉璃並非從非青色的琉璃,不依任何他緣而自成青色。

若謂識了知,故說燈能明。

自心本自明,由何識知耶?

如果說由異于燈的心識能了知燈火自明,所以說燈火能明自體,那么你們所說的自心本自明,又是由哪個不同心識了知而作如是之言呢?

若識皆不見,則明或不明,

猶如石女媚,說彼亦無義。

如果自他諸識都不能見到你們所承認的唯一實有心體(即依他起識),則觀察它能否自明或不明,就像說石女儿身姿嬌媚一樣,沒有任何意義。

若無自證分,心識怎憶念?

心境相連故,能知如鼠毒。

唯識:如果沒有自知自明的自證分,那么心識怎能憶念過去的認知呢?中觀:因為心境相連,所以一旦回憶所經驗的外境,就能憶念起取境之識,就像冬季被毒鼠咬傷,而不知中毒,到春雷響時毒發,就能知道被咬同時所中的毒。

心通遠見他,近故心自明。

然涂煉就藥,見瓶不見藥。

唯識:有他心通之人能了知遠處他人的心思,而自心最近所以更能自明自知。中觀:不能成立,就像涂上煉成的眼藥,可以遠見地下的寶瓶,卻不能看見近在眼睛上的藥。

見聞與覺知,于此不遮除。

此處所遮者,苦因執諦實。

中觀:世俗名言中的見聞覺知等,在此並非我們所遮破否認對像。此處所要遮除的是,一切痛苦的根本原因——諸法實有執著。

幻境非心外,亦非全無異。

若實怎非異?非異則非實。

唯識:幻境不是心外另一相異的事物,但也非與心完全相同。中觀:如果許心識實有,則外境為何不許非異,若許心境非異,則心亦應成無實也。

幻境非實有,能見心亦然。

輪迴依實法,否則如虛空。

中觀:就像所見幻境並非實有,卻能作為所見;同樣,如幻之心也無實有,而可作能見。唯識:輪迴諸幻法必須依實有的依他起識,否則就會成虛空一樣,不會有任何法。

無實若依實,云何有作用?

中觀:如汝宗所許,無實之輪迴法如果依于實有的依他起識,那怎么會有作用呢?

汝心無助伴,應成獨一體。

若心離所取,眾皆成如來。

施設唯識義,究竟有何德?

中觀:汝宗許境相心體始終不異,則汝心無有所取之助緣,應成自證自明的獨立體。若心離所取,則能取也不可能存在,自心離一切二取染污,那一切眾生豈不是都成了如來!你們所建立的諸法唯識之宗,究竟有什么意義和利益呢?

雖知法如幻,豈能除煩惱?

如彼幻變師,亦貪所變女。

雖了知諸法如幻化,但是怎可能依這樣的空慧斷除煩惱呢?就像幻變師,明知那些幻女是依幻術變出來的,也會生貪愛之心。

幻師于所知,未斷煩惱習,

空性習氣弱,故見猶生貪。

幻術師對于所知,尚未斷除執實煩惱習氣,而且證空性之習氣極為微弱,因此雖知是幻,見后仍會生起貪心。

若久修空性,必斷實有習;

由修無所有,后亦斷空執。

若恒久修觀諸法空性,必定會斷除執諸法實有的無明習氣,再進一步由觀修一切有事無事皆無成實所有,其后亦能斷除空性之執。

觀法無諦實,不得諦實法。

無實離所依,彼豈依心前?

由觀修諸法為無實有,最終也就得不到任何諦實法,既然無有諦實法,無實也就失去了所依,那時無實法又怎能顯現在心智前呢?

若實無實法,悉不住心前,

彼時無餘相,無緣最寂滅。

如果一切有實與無實之法,皆不住于心前,那時也不會有其它成實之相,心無有任何成實之所緣,即是離戲之最寂滅境界。

摩尼如意樹,無心能滿願;

因福與宿願,諸佛亦現身。

就像摩尼寶珠與如意樹,雖無分別心卻能圓滿祈求者的願望;同樣,由于眾生的福德與佛的宿願力,無分別心的諸佛也能現身利益眾生。

如人修鵬塔,塔成彼人逝。

雖逝經久遠,滅毒用猶存。

隨修菩提行,圓成正覺塔。

菩薩雖入滅,能成眾利益。

就像有人為了消除龍病而修建鵬塔,並以咒願力加持,塔成之后,那人即逝世了。雖然他已經逝世了很久,但是他所加持的塔,仍有息滅龍毒的作用。同樣,諸菩薩隨順菩提大願修證菩提,而圓滿成就了利益有情的無上正覺寶塔,菩薩雖入寂滅涅槃,然而能成辦眾生的一切利樂。

供養無心物,云何能得果?

供奉今昔物,經說福等故。

有事宗:供養無分別心的諸佛,怎能獲得福德果報呢?中觀:供奉現住或已涅槃的佛陀,佛經中說過其功德相等。

供以真俗心,經說皆獲福。

如供實有佛,能得果報然。

無論以執實或證空性之心行持供養,經中說都能獲得相應的福報。因此就像你們許以執實之心供佛能得實有果報一樣,以如幻之心供佛,也能獲得如幻福德果報。

見諦則解脫,何需見空性?

般若經中說:無慧無菩提。

聲聞:由現見四諦十六行相即得解脫,因而何必現見諸法無自性的空性呢?中觀:佛在《般若經》中說過:沒有般若空慧就不能證得三乘菩提。所以你們的觀點不能成立。

大乘若不成,汝教云何成?

二皆許此故。汝初亦不許。

中觀:如果大乘經典非佛說,不能成立,那么你們小乘教典又怎能成立呢?聲聞:因你我兩宗共許四部阿含等是佛親宣,故可成立。中觀:依据不成立,因為在你等初生之時,你不是也沒有承認小乘經典為佛親宣嗎?

何緣信彼典,大乘亦復然,

二許若成真,吠陀亦成真。

你憑什么理由相信小乘經典為佛語,我也可以用同樣的理由成立大乘經典。如果說,兩個人認同了就算真實,那么許多外道承認的四吠陀,豈不也成了真理?

小諍大乘故。外道于阿含,

自他于他教,二諍悉應舍。

聲聞:小乘無有是否佛說之諍,而大乘卻有如是諍論,故大乘不是佛說。中觀:不然。因外道對內道的阿含經有諍論,而內道中自他各宗派亦相互執為他教而諍議,按你們的觀點有諍皆應舍棄,都不能成立為佛說。

比丘為教本,彼亦難安立;

心有所緣者,亦難住涅槃。

本來比丘是佛教的根本,然而沒有般若空慧就很難以安立真正的比丘;因為心有所緣執實者,難以住于或得到涅槃。

斷惑若即脫,彼無間應爾,

彼等雖無惑,猶見業功能。

如果比丘僅斷煩惱即能得到涅槃解脫,那么在斷惑的無間就應得到如是之果。然而那些阿羅漢雖然無有我執煩惱,但仍然可見他們要受宿業的功能,由此可見他們所證並非究竟涅槃。

若謂無愛取,故定無后有;

此非染污愛,如痴云何無?

如果說他們無有無明我執愛取,決定不會有后有,不會再轉生世間,所以應許得究竟寂滅解脫。然而那些非由我執所染污之愛,如對時、境之事不能知曉之無明痴心,又怎么會沒有呢?

因受緣生愛;彼等仍有受,

心識有所緣,彼仍住其中。

因為有受緣,即可生起愛著;而阿羅漢有感受,其心識仍有所緣執著,所以他們仍然住在愛執之中未得究竟寂滅。

若無空性心,滅已復當生,

猶如無想定,故應修空性。

如果只修習四諦而無徹證空性的智慧,那么染污心識雖然會暫時被伏滅,但還會再度復生,就像入無想定一樣,所以應修習根除一切邊執的空性。

若語入經藏,即許為佛語,

三藏大乘教,云何汝不許?

聲聞:如果教言編入或符合經藏,就可以承認為佛語。中觀:那么多數大乘教典與小乘三藏相合,為何你們不承認為佛語呢?

若因一不攝,一切皆有過;

則當以一同,一切成佛語。

如果因一部不攝于小乘經藏的大乘不共經典,便認為一切大乘教皆有過或非佛語;那么同理推測,應當以一部與小乘經義相同的大乘教典,成立一切大乘教典為佛語。

諸聖大迦葉,佛語未盡測,

誰因汝不解,廢持大乘教?

大迦葉等諸大阿羅漢,尚且沒有透徹了解所有的佛語,誰讓你們因不理解大乘經典,就認為大乘教不應該接受奉行呢?

為度愚苦眾,菩薩離貪懼,

悲智住輪迴,此即悟空果。

為了救度愚痴苦惱的眾生,已遠離貪懼的菩薩,以大悲大智留在輪迴中,而不墮有寂二邊,這就是證悟空性的作用。

不應妄破除,如上空性理。

切莫心生疑,如理修空性。

不應輕妄地破斥如上所述的空性教理,應該心不生任何懷疑,如理如法地修習空性。

空性能對治,煩惱所知障,

欲速成佛者,何不修空性?

空性能對治障礙成佛的煩惱障與所知障,因此想要迅速成就佛果者,為什么不努力修習空性呢?

執實能生苦,于彼應生懼;

悟空能息苦,云何畏空性?

執著諸法實有會產生輪迴痛苦,所以應對它生起畏懼,而證悟空性能止息一切輪迴痛苦,那為什么要害怕修習空性呢?

實我若稍存,于物則有懼;

既無少分我,誰復生畏懼?

實有自性的我如果存在少分,則會對外物自然生起畏懼,然而實相中無有任何真實存在的我,那么又有何種法會生畏懼呢?

齒發甲非我,我非骨及血,

非涎非鼻涕,非膿非膽汁;

非脂亦非汗,非肺亦非肝,

我非余內臟,亦非屎與尿;

肉與皮非我,脈氣熱非我,

百竅亦復然,六識皆非我。

牙齒、頭發和指甲不是我,我也不是骨骼、血液、唾液、鼻涕,不是膿液,也非膽汁;我不是脂肪,也不是汗水,不是肺臟也不是肝臟,我也不是其餘任何內臟,更不是大便和小便;肌肉和皮膚不是我,運行于脈絡中的氣、體溫不是我,眼等百竅不是我,六識等也都不是我。

聲識若是常,一切時應聞;

若無所知聲,何理謂識聲?

無識若能知,則樹亦應知;

是故定應解:無境則無知。

如果了別聲音的識是常恒,那么任何時刻都應該聽到聲音。如果沒有所了知的聲音,那么憑什么道理說有識聞知聲音?如果沒有了知而可安立為能知,那么樹木也應成為聞聲等能知,所以應該理解:如果沒有所知外境,則沒有相應的能知。

若謂彼知色,彼時何不聞?

若謂聲不近,則知識亦無。

如果說前時聞聲之識,后時雖不聞聲,但能了別色等余法,故彼識是常有。既然聞聲之識常有,那么在它知色之時為何不聞聲音?如果說因聲音不在附近故不聞,那就應知無境則了知其境之識也無有。

聞聲自性者,云何成眼識?

一人成父子,假名非真實。

中觀:再說,自性成立的聞聲之識,怎么會變成取色的眼識呢?數論外道:如同一人,既可為父,也可為子,如是一識,既可聞聲,也可取色。中觀:比喻不成。一人安立父子二者,是不同觀待之假名,不能在勝義中真實成立。

懮喜暗三德,非子亦非父。

彼無聞聲性,不見彼性故。

汝宗所許的懮喜暗三德平衡之自性,既非為子亦非為父(因諸現像即彼性);同樣眼識也不具聞聲自性,因為不可找到其中的聞聲自性。

如伎異狀見。是識即非常。

謂異樣一體,彼一未曾有。

外道:就像藝伎,聞聲之識也可以顯現其他狀況而見之。中觀:如果是這樣,則彼識應成非常有。外道:表現不同而自性卻為同一,所以是常。中觀:但這種所謂的表現不同自性為一之常法,從來不曾有過。

異樣若非真,自性復為何?

若謂即是識,眾生將成一。

如果異樣的顯現不真實,那么異樣之中的真實自性又是什么呢?如果說即是神識本身,那么所有眾生也將成為一體。

心無心亦一,同為常有故。

差殊成妄時,何為共同依?

此外,汝宗所許的有心之神我與無心之自性等二十五諦,也應成為一體,因為它們同為常有之法。各種差殊不同之法成立非真實,此時怎么能成立有共同所依或唯一總體呢?

無心亦非我,無心則如瓶。

謂合有心故,知成無知滅。

無有情識也就不是我,因為沒有心,就會像瓶子等物一樣;如果說本身雖然無知,但與識會合時即會有心識了知,那么由無知成為知,無知也就壞滅了。

若我無變異,心于彼何用?

無知復無用,虛空亦成我。

如果我是常恒不變之物,那么心對它又有什么作用呢?如果我無知也無作用,虛空也應該可以成為我。

若我非實有,業果系非理;

已作我既滅,誰復受業報?

如果沒有真實不變的我存在,那么業果之間聯系就不合理,因業在完成的下一剎那,我若無實即會消失,那么應由誰承受業報呢?

作者受者異,報時作者亡。

汝我若共許,諍此有何義?

今生造業者和后世受報者是不同的,果報顯現時造業者早已壞滅,如果這是你我兩宗共許的觀點,那么諍論這個問題又有何意義呢?

因時見有果,此見不可能。

依一相續故,佛說作者受。

如果有造業者受果,那就是在因位時即可見果,這種見是不可能的。佛陀說造業者受報,是依世俗名言假立的同一五蘊相續而言。

過去未來心,俱無故非我。

今心若是我,彼滅則我亡。

猶如芭蕉樹,剝析無所有;

如是以慧觀,覓我見非實。

過去心、未來心俱不可得故不是我;而現在心如果是我,那么當它消逝時,我豈不是也會消亡嗎?譬如將芭蕉樹干一層層剝開,會發現里面無有任何實質,同樣以智慧觀察尋找,就會發現我也非實有。

有情若非有,于誰起悲愍?

立誓成佛者,因痴虛設有。

如果有情不是真實存在,那么菩薩對誰起悲愍呢?為度化眾生而立誓成佛之事,也是基于愚痴虛假設施而有。

無人誰得果?許由痴心得。

為息眾生苦,不應除此痴。

若無有真實的自性我,誰能證悟佛果呢?在名言中觀待痴心可許有證果之幻事存在。為了息除如幻眾生的痛苦,這種痴心雖屬無明分別,暫時也不應消除。

我慢痛苦因,惑我得增長。

謂慢不能除,修無我最勝。

執著實有自我的我慢,是一切輪迴痛苦之因,也會使迷惑我執得以增長。如果說我慢不能根除,那么修習無我是最殊勝的根治方法。

身非足小腿,腿臀亦非身,

腹背及胸肩,彼等復非身;

側肋手非身,腋窩肩非身,

內臟頭與頸,彼等皆非身;

此中孰為身?

身體不是足、小腿,大腿、臀部亦非身,腹背與胸、肩膀這些部位也不是身體;兩側的肋骨與手臂不是身體,腋窩、肩頭不是身體,內臟與頭、頸這些部位都不是身體,在各個部位中,到底哪儿是身體呢?

若身遍散住,一切諸支分,

分復住自分,身應住何處?

如果說身體遍及散住于四肢百骸之中,可是每一支分各住于自分,那么身體的自分到底住于何處呢?

若謂吾一身,分住手等分;

則盡手等數,應成等數身。

如果說我的身體整體,分別住在手等一切分支上,那么有多少數量的手等分支,就應有同等數目的身體。

內外若無身,云何手有身?

手等外無它,云何有彼身?

如果內外都沒有自性成立的身體,那么手足等部位中怎會存有身體呢?而身體除了手腳等部位外無有它物,那么又怎會有手腳等以外的身體呢?

無身因愚迷,于手生身覺。

如因石狀殊,誤彼為真人。

眾緣聚合時,見石狀似人;

如是于手等,亦見實有身。

身體雖無真實存在,卻因為愚痴迷亂,于手等生起有身體的妄覺;就像形狀特殊的石塊,被誤認為真實的人一樣。雖然真實中無有,但眾因緣聚合時,石塊都會誤認為真人,同樣對手腳肢體等聚合,亦會誤認為實有身體存在。

手復指聚故,理當成何物?

能聚由聚成,聚者猶可分。

分復析為塵,塵析為方分,

方分離部分,如空無微塵。

手也是由指節等聚合而成,那么手本身又應當是什么呢?再者,指節也是由更小成分聚合而成,而聚合成分又可分為更細小的成分,小成分又可再分解成微塵,微塵又可析為方分,最后方分不成任何一分,猶如虛空一般,連微塵也不成立。

是故聰智者,誰貪如夢身?

如是身若無,豈貪男女相?

所以有智慧者,誰會貪著如夢幻般無實的色身呢?如果已如是了知無有真實身體存在,那怎么還會貪執男女身相呢?

苦性若實有,何不損極樂?

樂實則甘等,何不解懮苦?

若謂苦強故,不覺彼樂受。

既非領納性,云何可謂受?

如果痛苦實有存在于內心,那為什么不會障蔽安樂生起呢?如果安樂實有存在于外境,則甘美食物等令人愉悅的事物,為何不能使懮苦的人快樂呢?如果說這是因為痛苦太強,以至蓋過了快樂,所以才感覺不到樂受。既然這種樂受有不能被領受的性質,那么它怎能算是受呢?

若謂有微苦;豈非已除粗?

謂彼即余樂;微苦豈非樂?

如果說苦性成實常有,而在大樂生起時仍然有細微之苦受。那么,大樂豈非已經消除了較大的痛苦,微小之苦又為何不能消除呢?如果說微苦即是領受大樂外的微樂,那么微苦豈不成了快樂,怎么能說是苦呢?

倘因逆緣故,苦受不得生,

此豈非成立:分別受是執?

如果苦受因為逆緣而不能生起,那不是成立受是因緣所生之無自性法,而分別感受為實是一種錯誤執著嗎?

故應修空性,對治實有執。

觀慧良田中,能長瑜伽食。

因此,應該修習空性勝觀,對治實有執著惡習,從如理觀察諸法的智慧良田中,能長出滋養瑜伽士定慧的糧食。

根境若間隔,彼二怎會遇?

無隔二成一,誰復遇于誰?

如果內根與外境有間隔,那么根境二者如何相遇而生触受呢?如果根境之間沒有間隔,就會成為一體,那么還有誰能遇到誰呢?

塵塵不相入,無間等大故。

不入則無合,無合則不遇。

根塵與境塵不可能相互進入而成為一體,因二者皆無空間,大小也相等,不能互入就不會完全相合,不能相合就不能相遇。

無分而能遇,云何有此理?

若見請示我,無分相遇塵。

如果說無方分的微塵能夠完全相遇,無有方分而能相遇,這種說法怎么會應理呢?如果你們看到了沒有方分而能相遇的微塵,那么請指出來讓我見一見!

意識無色身,遇境不應理。

聚亦無實故,如前應觀察。

意識沒有色身,如果認為它能與外境相遇,那也是不應理的。根塵識聚合生触也不應理,因為聚合沒有實體,一如前面所作的觀察分析。

若触非真有,則受從何生?

何故逐塵勞?何苦傷何人?

如果触非真實存在,那么触的果——感受將從哪里產生呢?一切感受皆無自性,那么為了追逐欲塵而歷盡辛勞又是為什么?到底有什么苦受在傷害何人呢?

若見無受者,亦無實領受,

見此實性已,云何愛不滅?

如果能現見沒有真實的受者,也沒有真實存在的感受,在洞見這種實相后,由受而生的貪愛怎會不息滅呢?

所見或所触,性皆如夢幻。

與心俱生故,受非心能見。

眼等諸識所見或所触到的一切,都如同夢幻一樣毫無自性。所受與能受之心俱生故無有前后,所以受非心能見。

后念唯能憶,非能受前心;

不能自領納,亦非它能受。

后來的心念只能回憶前心,而不能領知前一剎那的感受本身,感受本身也不可領納自己,而其它法也不可能領納感受。

畢竟無受者,故受非真有。

誰言此幻受,能害無我聚?

受者終究是不存在的,所以感受本身也不是真實存在。既然如此,那么如幻的苦樂感受,怎能損害無我的五蘊聚合體呢?

意不住諸根,不住色與中,

不住內或外,余處亦不得。

心意不住在眼等六根中,不住在色等六境上,也不住在內根與外境之間,心意不在身內,也不在身外,而其他處也找不到。

非身非異身,非合亦非離,

無少實性故;有情性涅槃。

心既不是身體,也不是異身之外法,非與身相混合,也非離身而存在。因此心識無有絲毫真實自性,諸有情的自性本來即是涅槃。

離境先有識,緣何而生識?

識境若同時,已生何待緣?

識若后境起,緣何而得生?

如果離開所緣境就先有根識,那么根識是緣什么境而生起的呢?如果境識同時存在,那么根識已經生起,又何必要觀待所緣境呢?如果根識是在所緣境生起后才有,那么根識能緣什么境生起呢?

故應不能知:諸法實有生。

因此不可能以正理推知,諸法實有自性產生。

若無世俗諦,云何有二諦?

如果一切法無自性,那世俗也應成無有,而無有世俗諦,那么怎能成立世俗勝義二諦呢?

世俗若因他,有情豈涅槃?

此由他分別,彼非自世俗。

后決定則有,非故無世俗。

世俗如果是觀待眾生迷亂分別而有,那么有情怎能證得寂滅之涅槃呢?恒時不滅的此等世俗顯現續,皆是由其他眾生的分別戲論而顯現,並非涅槃者自現之世俗。如果世俗諸法自性成立,那么滅盡二取成熟涅槃之后,亦決定會有觀待自己之世俗,然而非如是,故滅盡分別戲論者無有自世俗,可得涅槃也。

分別所分別,二者相依存。

是故諸觀察,皆依世共稱。

能分別之心與所分別之境,二者相互觀待而存在,因此一切分別觀察智,皆依世間共同不察似有之名稱而安立。

以析空性心,究彼空性時,

若復究空智,應成無窮過。

悟明所析空,理智無所依。

無依故不生,說此即涅槃。

有事宗:以分析諸法空無自性的智慧,推究出諸法皆空時,此空智並不能觀察自己,如果它還需要分析為空,那么應成需無窮觀察之過失。中觀:當悟解所分析的法是空性后,能分析的理智便無所依緣;如果無有所依緣之境,能依之析智自然無從生起,能所皆不生,說此即是涅槃也。

心境實有宗,理極難安立。

若境由識成,依何立識有?

許心境實有的宗派,其立論很難成立,如果說外境實存可以由心識成立,那么依憑什么成立心識實有呢?

若識由境成,依何立所知?

心境相待有,二者皆非實。

無子則無父,無父誰生子?

無子也無父,如是無心境。

如果說,識可由實有存在的所知境成立,那么依憑什么說實有所知呢?如果心境二者相互觀待而有,那二者都非真實存在。就像沒有儿子,就不能稱之為父,而沒有父親,儿子從何出生呢?如同真實義中無子也無父親,同樣心境二者也沒有真實存在。

如芽從種生,因芽知有種。

由境所生識,何不知有境?

由彼異芽識,雖知有芽種,

然心了境時,憑何知有識?

有實宗:如同芽從種子生,以苗芽即可推知有種子存在;同理,從所知境生出來的識,為何不能推知有真實存在的境呢?中觀:由異于苗芽的心識,雖然可從苗芽推知有芽種,但是當心識了別所知境時,又能憑何異識推知有真實存在的心識呢?

世人亦能見,一切能生因,

如蓮根莖等,差別前因生。

無因生不合理,因為世人也能看見,一切果皆有能生之因。如蓮花之根莖等種種差別,也由其不同之前因所生。

誰作因差別?由昔諸異因。

何故因生果?從昔因力故。

是什么造成了因的種種差別呢?是從產生此因的前因之種種差別而造成。為什么此果之因能生此果呢?是由往昔之因力而決定。

自在天是因;何為自在天?

若謂許大種,何必唯執名?

如果許自在天是創造世間之因,那么什么是自在天呢?如果說四大種即是,那又何必執著自在天的虛名呢?

無心大種眾,非常亦非天,

不淨眾所踐,定非自在天。

彼天非虛空,非我前已破,

若謂非思議,說彼有何義?

云何此彼生?

無有心識的地水等大種數目眾多,非常有,也不是天神,而是被踐踏的,是不淨法,所以它們絕不是常恒獨一應供的大自在天。此外,自在天不是虛空,也不是我,這一點如前已破。如果說自在天是不可思議的,那么說他是作者又有何用呢?既然不能了知他,那又憑什么說此等是他生出呢?

我及自在天,大種豈非常?

識從所知生,苦樂無始業,

何為彼所生?

我與自在天及地水等大種豈非許為常有嗎?諸心識皆緣所知境而生,苦樂等諸感受由無始以來所造的業力而生,那么什么是自在天所生的呢?

若謂因無始;彼果豈有始?

彼既不依他,何故不常作?

若皆彼所造,則彼何所需?

如果說諸法之生因——自在天無有開始,那么他所生的果,怎會有開始呢?自在天既然是不依任何他緣的獨立生因,那為什么不恒常造作諸法呢?如果一切法都是他造的,那么他還需要依賴什么他緣呢?

若依緣聚生,生因則非彼。

緣聚則定生,不聚無生力。

若非自在欲,緣生依他力。

若因欲乃作,何名自在天?

如果說依靠因緣聚合而生万法,那么生因就不是自在天,因為一旦因緣聚合則決定能生果,若無因緣聚合,自在天也就沒有生果之能力。如果万物不因自在天的欲望而生,那么就是依其它因緣力而生的。反之,若諸法依自在天的欲望而生,則他已成無常無自在者,那么他怎么能稱為自在天呢?

微塵万法因,于前已破訖。

另外伺察派外道許常有成實的微塵為万法生因,這在前面觀察方分微塵時已經破訖。

常主眾生因,數論師所許。

喜樂懮與暗,三德平衡狀,

說彼為主體;失衡變眾生。

常恒的(或自性)是眾生之因,那是數論外道師所許的觀點。樂懮暗三德平衡之狀,就是所謂的主物,而三德失去平衡時,即會變化出眾生與万物。

一體有三性,非理故彼無。

如是德非有,彼復各三故。

獨一主物有三種不同性質,這是不合理的,所以主物無有真實存在;同樣三德也不可能真實有,因為它們一一也應同樣具有三種性質。

若無此三德,杳然不聞聲。

衣等無心故,亦無苦樂受。

謂法即因性;豈非已究訖?

如果沒有三德存在,則亦無有它們所生的聲等諸法,而衣等外境諸法無有心識,故亦不可能有苦樂等感受。如果說衣等諸法是苦樂之因,而在勝義之中,衣等諸法的存在,這難道不是在分析身等無實有之時已經破斥完了嗎?

汝因具三德,從彼不生布。

若布生樂等,無布則無樂;

故樂常等性,畢竟不可得。

汝宗所許的諸法生因具有樂等三德,然而從三德不可能見有布等生出。如果你們認為布等外境法可以生出樂等,然而布匹等尚無法成立,那么樂等又從何而出呢?所以樂等常恒性完全是不存在的。

樂等若恒存,苦時怎無樂?

若謂樂衰減;彼豈有強弱?

如果樂等三德恒常存在,那么痛苦時為何感受不到樂呢?如果說,受苦之時樂受減弱了,所以感受不到,然而真實恒存的事物怎會有強弱變化呢?

舍粗而變細,彼樂應非常。

如是何不許:一切法非常。

粗既不異樂,顯然樂非常。

如果樂等舍去了前時之粗相,而變成細微所以不能見,那么這種樂等法應成立為無常。同樣,你們為什么不承認:一切有為法都是非常恒的呢?既然樂受與粗細非異,那么樂受顯然是非常恒的。

因位須許有,無終不生故。

顯果雖不許,隱果仍許存。

凡生果,必須要承認在前因中果就存在,如因中無果,則始終不應出生。在因中,雖不能許有明顯的果,然而不明顯的果仍然應承認存在。

因時若有果,食成啖不淨;

復應以布值,購穿棉花種。

謂愚不見此,然智所立言,

世間亦應知。何故不見果?

世見若非量,所見應失真。

因位時若真實有果存在,那么吃食物時應成食不淨糞,而且應該以買布的錢去買棉花種子來穿。如果說世人愚痴,見不到種子里有布等,那么你們了知真如的祖師所說的道理,世間人亦應了知才對,然而世人為什么不能在因中見到果呢?如果說世人所見非量,所以不能以世人不見而不成立因中有果,那么世人所見之果亦應成虛假。

若量皆非量,量果豈非假?

故汝修空性,亦應成錯謬。

如果能量是假,所量也就成假,那你們中觀宗的量果豈不也成虛假嗎?因此,你們依量修習空性也應該是錯誤的。

不依所察實,不取彼無實。

所破實既假,無實定亦假。

如人夢子死,夢中知無子,

能遮有子想,彼遮也是假。

如果不依所觀察的有實法,則不能單獨執著其無實,所破的有實既然是虛假,則無實也顯然是虛假的。如同有人夢到儿子死亡而痛苦,若能了知夢中的儿子是虛無的,定能滅去痛苦;那么他的能遮有子之念,當然也是假而不實。

如是究諸法,則知非無因,

亦非住各別,合集諸因緣,

亦非從他來,非住非趨行。

如是分析后,就可了知諸法不是無因而生,也不是真實存在于各別因緣中,或合集的諸多因緣中,諸法非從他處來,無住也無去。

愚痴所執諦,何異幻化物?

幻物及眾因,所變諸事物,

應詳審觀彼,何來何所之?

以無明愚痴而執為真實存在的諸法,與魔術師所變的幻物又有什么差別呢?幻物與眾因緣和合所變現的諸事物,應該仔細審觀,到底從何處來?向何處去?

緣合見諸物,無因則不見。

虛偽如影像,彼中豈有真?

因緣聚合時,就可見到諸法顯現,若無因緣,則見不到任何一法,所以諸法現像如同影像一樣,其中怎么會有真實自性呢?

若法已成有,其因何所需?

若法本來無,云何需彼因?

如果諸法已經真實存在了,那么何必還要生起它的因呢?如果諸法本來就不存在,那么要它的因做什么呢?

縱以億万因,無不變成有。

無時怎成有?成有者為何?

縱然聚合億万的因緣,也不能把無變成有。無未離無有之法相,怎會變成有呢?如果無已失原狀,那么變成有的又是誰呢?

無時若無有,何時方成有?

于有未生時,是猶未離無。

倘若未離無,則無生有時。

有亦不成無,應成二性故。

如果在的相狀時沒有,那么何時才能成為呢?而且,在尚未生起之時,即是還沒有脫離的相狀,如果還沒有脫離的相狀,就不會有出生的時机,同樣也不會變成,否則這種法應成存在二種性質。。

自性不成滅,有法性亦無。

是故諸眾生,畢竟不生滅。

眾生如夢幻,究時同芭蕉。

涅槃不涅槃,其性悉無別。

于真實中諸法自性無有成實的斷滅,諸有法也非自性成立的有,因此世間一切眾生,于畢竟中不生也不滅。眾生現像如同夢幻一樣,以理推究時,便能了知一切等同于芭蕉空洞無實,而解脫涅槃與不涅槃,在本性上無有任何差別。

故于諸空法,何有得與失?

誰人恭敬我?誰復輕蔑我?

苦樂由何生?何足懮與喜?

因此,對一切自性皆空的諸法,有什么可以得到和失去呢?有誰恭敬我,又有誰在輕蔑我?苦樂從何處生起呢?有什么值得歡喜或懮傷呢?

若于性中覓,孰為愛所愛?

細究此世人,誰將辭此世?

孰生孰當生?孰為親與友?

如我當受持,一切如虛空?

如果在真實性中尋求,誰是貪愛者?所貪愛的又是什么呢?細細探究,此世的一切有情,有誰會辭別此世而死亡?有誰已出生又有誰將會出生呢?有誰是親戚和朋友呢?諸人為什么不和我一同,受持這如同虛空一樣的平等空性見呢?

世人欲求樂,然由爭斗因,

頻生煩亂喜。勤求生懮苦,

互諍相殺戮,造罪艱困活。

世人雖然都想獲得安樂,卻由于不斷地爭斗怨敵、貪愛親友,而頻頻導致了極端煩亂和歡喜情緒的產生。勤求欲樂使人生起懮傷苦惱,並因此而與人爭論,互相砍殺殘害,不斷地造作罪業,陷于極其艱困的生活之中。

雖數至善趣,頻享眾歡樂,

死已墮惡趣,久歷難忍苦。

三有多險地,于此易迷真,

迷悟復相違,生時盡迷真。

雖然因偶然的福德因緣而屢次投生于人天善趣,頻頻享受人天快樂,但死后仍會感受惡報,墮落惡趣,長久經受難忍痛苦。總之,三界之中充滿了墮落危險,置身于其中極易為無明迷惑而失去對真實的了解;再者,迷惑與證悟是相違的,以業力投生于此即會盡迷而不能了達真實。

將歷難忍苦,無邊如大海。

苦海善力微,壽命亦短促。

迷失真實者將要經歷的難忍痛苦無法比喻,而且此苦難歷程像大海一樣,無有邊際。在三界苦海中,眾生修善的能力極為微薄,壽命也很短促。

為活及無病,強忍飢疲苦,

睡眠受他害,伴愚行無義。

無義命速逝,觀慧極難得。

此生有何法,除滅散亂習?

為了活命與健康無病,眾生必須強忍飢渴和疲乏痛苦,恒時要忍受昏沉睡眠逼惱,有時還會受他人傷害,而且經常要陪伴愚友去做無聊的俗事。無意義的人生稍縱即逝,而觀察空性實相智慧,卻又極難獲得,今生還有什么方法可以斷除無始以來的散亂惡習呢?

此時魔亦勤,誘墮于惡趣。

彼復邪道多,難卻正法疑。

暇滿難再得,佛世難復值,

惑流不易斷,嗚呼苦相續!

于此迷昧之時,諸魔邪惡勢力也會非常賣力,設法誘使人們墮落惡趣;而且世間充斥著顛倒惑人的邪見外道,使人們很難消除對正法的疑慮。暇滿人身很難失而再得,而且更難值遇有佛出世的明世;縱值佛法,斷除煩惱相續也不容易;嗚呼,痛苦相續不斷的可怜眾生啊!

輪迴雖極苦,痴故不自覺。

眾生溺苦流,嗚呼堪悲愍!

如人數沐浴,或數入火中,

如是雖極苦,猶自引為樂。

雖然輪迴是如此痛苦不堪,但眾生因愚痴,對此毫不自覺。三界眾生皆沉溺于痛苦洪流,嗚呼,真是堪可悲愍啊!眾生就像有人為得清涼而數數沐浴,或為得熾熱而數數趣入火中,如是雖住于極端痛苦中,然而自己還以為安樂。

如是諸眾生,度日若無死。

今生遭弒殺,后世墮惡趣。

如是三界眾生,放逸度日就像根本沒有老死之苦一樣,這些可怜眾生,今世被死神處死之后,后世將會墮入惡趣,飽受極苦。

自聚福德雲,何時方能降,

利生安樂雨,為眾息苦火?

何時心無緣,誠敬集福德,

于執有眾生,開示空性理?

要到什么時候,才能從自己積聚的福德之雲中,降下普利眾生的安樂甘霖,為眾生息除熊熊輪迴苦火?什么時候我才能通達三輪無緣,以誠敬之心積集清淨福德資糧,對執著實有而受苦的芸芸眾生,開示諸法無緣空性的真理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ntiBeautyG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