暇滿人生極難得,既得能辦人生利,
倘若今生利未辦,后世怎得此圓滿。
閑暇圓滿的人身極難得到,如今即已獲得這成辦人生利樂的机會,倘若不利用它來成辦自他的究竟利益,來生怎能再獲得暇滿人身呢?
猶于烏雲暗夜中,剎那閃電極明亮,
如是因佛威德力,世人暫萌修福意。
就像那烏雲密布的黑夜中,剎那的閃電顯得非常明亮,同樣,因佛陀威德力感召,許多世人才暫時萌生了修善集福的心意。
以是善行恒微弱,罪惡力大極難擋,
舍此圓滿菩提心,何有餘善能勝彼。
凡夫的善行通常是非常微弱、短暫,而惡業習氣勢力很大,難以抵擋,除了圓滿的菩提心,還有什么其它善行能勝過這些惡業習氣呢?
佛于多劫深思維,見此覺心最饒益,
無量眾生依于此,順利能獲最勝樂。
諸佛在多劫中思索、觀察,發現了菩提心的利益最為廣大,如果眾生都依止菩提心去修學,必定會順利獲得最勝妙的安樂。
欲滅三有百般苦,及除有情眾不安,
欲享百種快樂者,恒常莫舍菩提心。
如有人想滅盡三界中諸般痛苦,要除掉諸有情眾多不安,以及期望享受無量快樂者,那么應該恒常不舍棄無上的菩提心。
生死獄系苦有情,若生剎那菩提心,
即刻得名諸佛子,世間人天應禮敬。
系縛在生死牢獄中的苦難有情,只要生起剎那世俗菩提心,那么立刻可以尊稱為如來之子,世間的人天都應該向他禮敬。
猶如最勝冶金料,垢身得此將轉成,
無價之寶佛陀身,故應堅持菩提心。
如同少許點金劑能將眾多鐵塊變成黃金,以剎那的菩提心為因緣,能將凡夫身體,修成無價之寶的清淨佛身,所以應該發起並堅持菩提心。
眾生導師以慧觀,徹見彼心極珍貴,
諸欲出離三界者,宜善堅持菩提心。
眾生唯一導師以他現見一切的智慧觀察,發現菩提心最為珍貴,所有希求脫離三界輪迴的眾生,都應該堅定持守珍貴菩提心。
其餘善行如芭蕉,果實生已終枯槁,
菩提心樹恒生果,非僅不盡反增茂。
其餘善行如同芭蕉樹一般,長一次果實后就枯萎了,菩提心卻能恒久生出善果,不但不枯萎,反而能越來越增上(感召更多的異熟果)。
如人雖犯極重罪,然依勇士得除畏,
若有速令解脫者,畏罪之人何不依。
如同有人雖犯下了極重的罪行,然而他投靠勇士,得以解除被人追捕的恐懼。菩提心能令人迅速解脫惡趣,那么害怕罪報者為何不去依止呢?
菩提心如劫末火,剎那能毀諸重罪。
菩提心如同劫末猛火一樣,能在剎那燒毀各種重罪。
智者彌勒諭善財,彼心利益無限量。
彌勒菩薩諭示善財童子:菩提心利益無有限量!
略攝菩提心,當知有二種,
願求菩提心,趣行菩提心。
如人盡了知,欲行正行別,
如是智者知:二心次第別。
簡要的歸納應知菩提心有兩種:即願求菩提之願心與行向菩提之行心。好比一般人都知道,心中想去某處與正在動身去某處的差別,同樣有智慧的人也能了知,願行菩提心的次第差別。
願心于生死,雖生廣大果,
猶不如行心,相續增福德。
在尚未解脫的生死輪迴間,願菩提心雖可出生極大果報,但不能像行菩提心一樣,相續不斷地增長廣大福德。
何時為度盡,無邊眾有情,
立志不退轉,受持此行心。
即自彼時起,縱眠或放逸,
福德相續生,量多等虛空。
何時為度盡一切有情,立下永不退轉之誓願,真正去受持行菩提心,即自此時起,這個人縱然在昏睡或放逸中,他的福德仍不斷滋長,廣大得就如同無邊虛空。
為信小乘者,妙臂問經中,
如來自宣說,其益極應理。
為了讓小乘行者對大乘法生起信心,在《妙臂請問經》中,如來親口宣說:菩提心之利益無有限量,是極為應理、無誤的。
若僅思療愈,有情諸頭疾,
具此饒益心,獲福無窮盡。
況欲除有情,無量不安樂,
乃至欲成就,有情無量德。
就像過去有人僅僅想到:我要療愈一切眾生的頭疾。因具此饒益眾生之善心,他得到的福德便無窮無盡,更何況菩薩一心想解除有情無量不安樂,而且進一步去成就其無量功德!
是父抑或母,誰具此心耶?
是仙或欲天,梵天有此耶?
誰具有這樣的菩提心呢?父親有嗎?或是母親有嗎?仙人或欲界天有嗎?難道梵天有嗎?
彼等為自利,尚且未夢及,
況為他有情,生此饒益心?
上述那些有情,即使是為求自我解脫,尚且未曾在夢中夢到過發起菩提心願,更何況是為利益他人,生起饒益之願心呢?
他人為自利,尚且未能發,
珍貴此願心,能生誠稀有!
哪怕是追求個人利益,一般人尚且生不起這種饒益心,如果有人能為利益一切有情而生起珍貴的願菩提心,那真是稀有啊!
珍貴菩提心,眾生安樂因,
除苦妙甘霖,其福何能量?
珍貴菩提心,是眾生安樂之源,滌除痛苦的勝妙甘露,它的廣大福德怎能度量呢?
僅思利眾生,福勝供諸佛,
何況勤精進,利樂諸有情。
僅僅是利益眾生的一個心念,所得福德即超勝以無數寶物供養諸佛;那么菩薩精進利樂一切有情所得之福德,就更不用說了!
眾生欲除苦,反行痛苦因,
愚人雖求樂,毀樂如滅仇。
雖然眾生都想解除自己的痛苦,但為惡習所迫反而去造諸惡業招致更多的痛苦;雖然都想求得快樂,卻因愚昧無知,將自己的樂因樂果當成怨仇一樣消滅。
于諸乏樂者,多苦諸眾生,
足以眾安樂,斷彼一切苦。
更復盡其痴,寧有等此善!
安得似此友!豈有如此福!
對那些缺乏安樂,充滿苦難之眾生,行菩提心能給他們無量安樂,斷除一切痛苦,更能除盡他們無明痴暗;哪有與這行心相等之善法呢?哪里還有善知識能像行菩提心一樣幫助他們呢?哪里再有比此心(徹斷眾生多苦乏樂之根因——無明愚痴)更廣大之福德呢?
若人酬恩施,尚且應稱贊,
何況未受托,菩薩自樂為。
如果有人能知恩報恩,世人尚且應去稱贊,更何況不待勸請而自願利益眾生的菩薩
偶備微劣食,嗟施少眾生,
令得半日飽,人敬為善士。
何況恒施與,無邊有情眾,
善逝無上樂,滿彼一切願。
有些人偶爾用數量很少而且品味不好的食物,以輕蔑態度施給少數眾生,使他們得到半天飽足,僅是這樣,世人恭敬地稱他為“善士”。何況菩薩盡輪迴中以種種布施滿足眾生一切善願,而且進一步去引導他們得到圓滿正覺的無上安樂呢!
博施諸佛子,若人生惡心,
佛言彼墮獄,長如心數劫。
廣大布施利濟眾生之菩薩,如果有人對他生起嗔心,佛說這種人一定會墮在地獄中,他所生惡心有多少個剎那,在地獄中就要受多少個劫惡報。
若人生淨信,得果較前勝,
佛子雖逢難,善增罪不生。
如果有人對菩薩生起清淨的信心,所得善報之長久廣大程度遠勝前者;菩薩行善時雖會遭遇多種障難,但是不僅不生罪過,反而因此增長善行。
何人生此心,我禮彼人身,
誰令怨敵樂,皈敬彼樂源。
誰生起了這種菩提心,我就恭敬頂禮這位菩薩;誰能令仇害者得到安樂,我願皈依禮敬眾生安樂的源泉。